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,每年因肝硬化死亡的人数超120万。其核心危害在于不可逆的肝细胞损伤——随着肝纤维化持续进展,肝脏逐渐失去代谢、解毒、合成白蛋白等核心功能,最后引发腹水、肝性脑病、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致命并发症,且患者5年生存率不足50%。 传统治疗手段如肝移植虽能根治,但因供体短缺、手术风险高及昂贵的终身免疫抑制治疗让绝大多数患者望而却步。 肝硬化治疗的临床困境: “等不起”也“治不起”的绝望 目前肝硬化治疗的核心方案集中在“控制病因”与“对症下药”,但对于已出现肝功能失代偿的患者,这些方法也无法解决问题。唯一能彻底治愈的肝移植手术,但供体短缺、成本昂贵、术后风险这三大痛点让多数患者望而却步。 供体短缺:我国每年等待肝移植的患者超3万人,但是合法供体数量不足1万,许多患者只能接受漫长的等待周期,陷入“等不起”的绝境。 治疗成本高昂:一次肝移植手术费用高达50-100万元,术后还需终身服用免疫抑制剂,每年药费超2万元,对于普通家庭而言,这无疑是“治不起”的沉重负担。 术后风险:长期免疫抑制治疗会大幅降低患者免疫力,引发感染、排斥反应,甚至导致肿瘤复发,有数据显示,肝移植术后5年排斥反应发生率仍达15%-20%,进一步加剧了患者的治疗焦虑。 这三点痛点,让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陷入治疗僵局,也推动医学研究者寻找更安全、可及的新方案。 王福生院士团队: 干细胞治疗肝硬化临床试验 在此背景下,解放军总医院王福生院士团队开展的间充质干细胞(MSC)静脉回输临床试验,为肝硬化治疗尝试新思路。该研究成果发表于2025年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《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》。 01 试验设计 研究团队明确将研究目标锁定在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,这类患者肝功能已严重受损,常伴随腹水、低蛋白血症等症状,传统治疗效果有限。试验分为两个阶段,层层递进验证安全性与疗效: • Ia期(单次给药阶段):设置4组不同剂量梯度(5千万、1亿、1.5亿、2亿个间充质干细胞/MSC),对患者进行单次静脉输注,核心目的是探索“安全剂量范围”,避免因剂量不当引发不良反应。 • Ib期(多次给药阶段):在Ia期安全数据基础上,选取1亿、2亿两个剂量组,采用“每周1次、连续3次”的输注方案,总细胞输注量分别达到3亿、6亿个,模拟临床实际治疗场景,验证多次给药的疗效与耐受性。 02 核心结果 I期临床试验的核心目标是“安全性优先”,而该研究的结果远超预期:即使在最高剂量组中,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,仅少数人有轻微低热(体温<38℃),且无需特殊处理即可自行缓解。这一结果证明,间充质干细胞静脉输注在重症肝硬化患者中具备极高的耐受性。 在疗效方面的数据更令人振奋:患者经过连续3周的干细胞输注后,88.9%的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显著提升——血清白蛋白是反映肝功能的核心指标,肝硬化患者因肝细胞合成能力下降,常出现白蛋白偏低,进而引发腹水、水肿。 这一指标的改善直接意味着肝脏合成功能的恢复,更值得惊喜的是,在患者生活质量评价改善率达到100%。 干细胞治疗肝硬化的科学原理 间充质干细胞(MSC)治疗肝硬化基本原理,在于其三大特性: 肝细胞修复能力:MSC进入人体后,会通过“归巢效应”定向迁移至受损肝脏区域,一方面直接分化为肝细胞样细胞,替代坏死、凋亡的肝细胞;另一方面分泌多种生长因子(如肝细胞生长因子HGF),激活肝脏内残存肝细胞的再生能力,加速肝脏组织修复。 免疫调节作用:肝硬化的核心病理基础是“慢性炎症”,长期炎症反应会持续破坏肝细胞、促进肝纤维化。MSC能通过抑制免疫细胞的过度活化,减少炎症因子释放,从源头减轻肝脏炎症损伤,阻断肝纤维化进展。 改善肝脏微环境:受损肝脏会形成“纤维化微环境”,阻碍肝细胞再生,而MSC可分泌基质金属蛋白酶等物质,降解已形成的纤维组织,同时调节肝脏血管生成,为肝细胞再生提供适宜环境,助力实现肝功能的逆转改善。 临床意义与未来展望 王福生院士团队的这项研究,不仅为肝硬化治疗提供了新方案,更打破了三大临床痛点:一是无需依赖供体,干细胞可通过体外培养获取;二是治疗成本远低于肝移植,且无需终身服药,降低了经济负担;三是安全性高,无严重不良反应。 未来随着技术的成熟,干细胞治疗肝硬化有望从实验研究走向临床普及,让更多“等不起、治不起”的肝硬化患者,获得重生的机会。



